2020年伊始,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,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教职工积极响应上级号召,在做好个人居家防护的同时,以有力的行动在抗疫工作中发挥作用。学院里的行政、辅导员老师们做了大量工作,居家办公,适时调整工作方式,有效地利用线上交流加强联络沟通,使学院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和进行。各个办公室各尽其职,有关网络教学安排事宜与老师和学生联系、指导、情况回馈、对延期开学后学生的毕业安排、沙龙活动、项目申报等工作,教科办老师都做了细致、周到的组织和落实。学生工作办老师为每天准确上报学生各种疫情统计数据,时刻与学生沟通,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行动动向,为确保他们不返校、不随意流动做了大量疏导安抚工作。院办老师则在教师疫情统计、后勤保障、宣传报道、服务师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
这里,学院的行政、辅导员老师们也记录了自己的抗疫生活,说说自己的事儿。
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抗疫中,法硕人在行动。
法硕人在行动之我在家办公
学生工作办 2017级辅导员 郎燕峰
2003年非典,我恰逢研究生毕业,当时正在京校内隔离;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,角色已换,我是一名带二百七十余人的毕业班辅导员,办公于京内家中。
疫情爆发之初,与所有法硕同仁及法大人一样,我经历了最初的忙乱,统计着每位同学的在校居家状况,所幸这是个大数据网络时代,科技带来的便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羁绊,也为防疫战争构筑起第一道防线。作为一名70后,我很幸运,生活于和平年代,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,但这次疫情,却是所有国人参与的战争,同样有着生死离别。“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,而一百万人的死亡则是统计数字”,这是埃里希.玛利亚·雷马克在《西线无战事》中的名言,却也给予世人以警醒。战争中的数字代表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,当下如是。疫情尚在,一切努力无需歌颂,只为尊重生命,且行且珍惜。
午后,报完当天数据,我来到科大广场,阳光遍洒,清风虽仍有凉意,但满含春的气息;老人漫步,儿童嬉闹,尽管都戴着那承载生命重量的寸许口罩,却难掩之下那灿烂的欢笑;林荫路上,一只喜鹊从树头翩然落下,衔起一根枯枝,去孕育新的生命…
法硕人在行动之我在家办公
教学科研办公室 黄徐静
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摧毁生命、破坏生产、打乱社会秩序,让每个人在关注生命健康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本工作生活的固定模式。我便是其中一个。一放寒假,我便带着大宝、二宝回了妈妈家——河南郑州,留孩子爸一人在北京工作生活。说好了过年一起团圆,谁料疫情来得突然,又那么猛烈。原本准备带孩子去成都逛武侯祠、游春熙路、看大熊猫的计划,也在武汉封城的那天果断取消了。生活,随着外面铺天盖地的防控措施而逐渐变成了一场人人参与的阻击战。
按照学校“停课不停学、延期不降质”和“课比天大”的要求,2月初,我就已经开启了在家办公的模式。一部手机、一台笔记本电脑,联系授课教师做线上授课准备,线上招聘培训教学助手,将学院品牌学术活动教学沙龙、午间沙龙等转战线上,提醒教师们及时申报各项科研项目,一系列的统计、汇总、沟通、催办工作,电话不停、微信不断、时不时还得收邮件,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,没有节假日,随时进入工作,以确保线上教学零差错。
工作完成的同时,还要照顾两个孩子。二月中旬,大宝学校就开学了。老师每周布置好一周的课业,让家长协助孩子完成。听说读写练,语数英体美劳,这使我的日子过得比上班还忙。于是每天的常态变成,我工作、大宝在旁边学习、二宝时常来捣乱,只能趁二宝午睡的时候抽空辅导大宝。晚上,等二宝彻底睡着也夜里十一二点了,我才能安静地梳理一天的工作,再给大宝准备第二天的学习任务。这个在别人眼中“憋得发慌、闷得发霉、闲得发狂”的疫情生活,在我这里却是如此这般的“充实”。
昨天陪大宝完成了一幅剪纸手工作品,他用稚嫩的小手写下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句话——“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”,很让我感动。我知道,在这场疫情中,我们是一起成长的,也相信,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。
法硕人在行动之我在家办公
教学科研办 曹慧群
这次疫情的到来十分突然,我在寒假期间陆续收到各项通知,并于随后开启了线上办公这一崭新的模式。
工作和休息的场所之间变得几乎没有距离,而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有了一部分调整。例如,通过建立各课程微信群与学生和任课教师保持更紧密的联系,以便及时传达通知并处理全日制的教务问题,另外我还承担了学院通知与新闻的网上发布等工作,从中我也学习到了特殊时期工作的新方法。
我在工作中,也与国际处保持联系,进行外专项目申报,以及个别出国交流学生的联络等。虽然各项工作都是在各自家中进行,但是大家通过网络沟通基本没有障碍,信息的传递与工作的衔接也很及时。每当我有疑问或需要求助时,领导与同事们都给予我最大的帮助,这是我特别想感谢的。
因为我原本就是很宅的人,所以隔离对于我的冲击并不大,印象最深刻的是购买各种防护、消毒用品的匆忙。疫情给我的触动主要在于,意识到需要坚持一种健康、规律的生活方式,才能在生理、心理上做好准备随时迎接变化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的生活、工作将逐渐步入正轨,但我想疫情带来的影响也许不会完全消失,小到一只口罩、大到一种习惯,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故事,承载着我们对于疫情特殊的记忆。